信阳新闻网欢迎您!

我为劳动者点赞之刘恒亮:为救患者命自己不要命-ag真人试玩平台

2015-06-08 16:41:40 来源:人民网-河南分网
欢迎订阅《信阳手机报》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/月 不收gprs流量费

人民网郑州6月6日专电19年来,他没休过一个星期天,没陪家人守过一个除夕夜,没给母亲送过一个生日蛋糕,没参加过儿子一次家长会,没陪妻子逛过一次街,没吃过一顿人情饭,没收过病人一个红包;他不会开车、不会发微信、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打牌、不聚会、不交朋友、不旅游、不参加任何一项娱乐活动……他似乎像个没有人情味儿的“原始人”。

但他又有满腔的热爱,他爱自己的患者,无论刮风下雨、白天黑夜,只要有急诊他随叫随到;他爱自己的医疗、科研事业,看病、手术之外的时间他几乎全用在了学习、科研上。他坚信“人品是最高的学历”,他坚持“做人问心无愧,治病不留遗憾”。他就是同事眼中“不食人间烟火”、亲人眼里“不近人情”、而患者心里却值得托付生命的好医生——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主任刘恒亮。

永远跑在时间前面的“超人”

刘恒亮科室里的人都知道他做事、工作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“快”——说话快、走路快、动作快、吃饭快。“时间就是心肌,时间就是生命,你要知道晚一秒钟能死掉多少个心肌细胞,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都是病人的生命。”刘恒亮说,“正常人有40亿个心肌细胞,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0分钟心肌细胞开始坏死,6个小时坏死率为50%,12个小时坏死率为75%,24个小时就完全坏死了。发病后90分钟是最宝贵的抢救时机,所以早一秒就可能挽救病人一条命啊!”

19年来,除了自己生病,除了不得不参加的会议,刘恒亮每天不到七点都会准时到病房,大年初一也不例外。“我们院里其实是八点上班,刘主任每天来这么早是他自己给自己规定的,”心内科二病区护士长巴宁说,“他这样为的是能多抽出一个小时来给那些远道而来的病人看病,19年了,他天天都是这样!”

2003年,刘恒亮和他的团队率先在河南开通了急诊心肌梗死“绿色通道”,此后几乎每年都有100多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,经刘恒亮和他的团队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后,被从死亡线上成功拉回来。

2008年,家住郑州市西郊的周建勋老人突发心梗,病情危急,得知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有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时,周建勋紧急转院,已下班回家的刘恒亮闻讯后立即赶到了门诊导管室,迅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,病人抵达后,导丝进入、支架放入……40分钟后,周建勋的心脏血管疏通完成。事后,周建勋的老伴心有余悸地说:“当时老周的心电图很乱,检查显示心脏前壁苍白一片,医生说随时有猝死的可能,幸亏手术做得及时,老周才与死神擦肩而过,把命捡了回来。”

然而,与周建勋一样幸运的人又何止他一个。2015年4月底,刘恒亮在惠济区坐诊,筛查过程中他发现一位急性心梗患者,他当即叫车把患者拉到了医院,并第一时间进行了手术。手术很顺利,然而术后一周还在危险期的患者却突然不见了。刘恒亮很着急,“我不担心跑钱,担心跑命啊!”他立即给患者打了电话,原来这位患者是湖北一位农民,在郑州打工,因为家里贫困,支付不起医药费,偷偷走了。患者说他儿子在床位卡后面夹了一封信,刘恒亮拿出来一看,当即就流泪了。信中说:“十分感谢医生和护士们这些天对我父亲的细心照料,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父亲的今天。然而我现在实在是没有钱,家徒四壁……我把你们的恩情记在心里,有朝一日必当奉还。”信中还写明了家庭详细住址和钱款金额。看完信,刘恒亮不但没生气,反而又把电话打过去细心交代了用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。护士们说:“刘主任就是心肠热、眼窝浅,见不得病人因没钱看不起病。”

正是靠这种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,原本岌岌可危的生命全都重新鲜活了起来,从而也诞生了一个个生命奇迹。可为了这些,刘恒亮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。黄金周假期,别人在游山玩水,他在手术台上;春节假期,别人一家团聚,他在手术台上;多少个夜晚,别人都已经沉沉进入梦乡,他还在手术台上;同事的婚礼、朋友的聚会、亲戚的葬礼、孩子中考、高考……都因为一台台的急诊手术而被他错过了。

“我们这个病的特点就是急、重、危,病人一旦发病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刘恒亮说。为了方便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,19年来他一直住在医院家属院,无论夜里几点,只要有急诊,他二话不说起来就走。

这几年来,他的工作量也几乎达到了极限。2014年156个手术日,他做了2223台手术,最多的一天做了22台。护士长巴宁说:“那天刘主任是头天早上七点进的手术室,第二天凌晨4点才出来,整整21个小时连轴转,只有在换台时才躺到地上眯几分钟。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一组医生睡在手术室地上的照片,很多人质疑,其实真真儿就是这样啊!”

坚决不收病人一分钱的“固执人”

近20年来,经刘恒亮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,很多人康复后都想给他“表示”一下,但他们无一如愿。因为刘恒亮从开始当医生就给自己“约法三章”——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,不收病人一分钱的礼,不拿病人一个红包。几十年如一日,刘恒亮一直坚守着这个“铁三章”。

一位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康复了,患者做生意的两个儿子非常感激,就想略表一下谢意,送来一个2000元的红包,不承想被刘恒亮发现后,他托护士把红包交到了住院处,记到了患者的账上。兄弟俩不甘心,又买来礼品,悄悄跟着下班的刘恒亮到了他家,可刘恒亮说什么也不开门。僵持了一个多小时,儿子该上学了,可刘恒亮宁愿让儿子迟到也坚持不开门,最后兄弟俩只好失望地离开了。

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康复后,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,亲自和儿子拿着礼品,爬上六楼,到刘恒亮家表示感谢,刘恒亮隔着门劝老人离开。老太太说:“你看我这么大年纪了,开开门让我进去喝口水歇一歇行不行?”被刘恒亮拒绝后,老人伤心地哭了。刘恒亮心里也很过意不去,可他依然认为,这个口子不能开。

刘恒亮的儿子刘洋说,他们家里人成天弄得都跟地下党一样,一听见有人敲门,立马将电视声音降到最低,伪装成家里没人的景象,爸爸就是怕病人来送礼表示感谢。

“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,不收病人一件礼物,不拿病人一个红包。”是刘恒亮十几年来始终坚守着的铁律。不仅如此,在心内科的病房和诊室,也看不到一面锦旗或者感谢信,不是患者没送,而是都被刘恒亮给藏起来了,目的就是避免给其他患者产生诱导。

刘恒亮不仅不收病人的礼,同事、亲朋人之常情类的他也一概不收。2014年儿子结婚时他提前给家人定了一条“铁律”——不能通知医院任何一个同事。妻子儿子都照做了,等他参加完婚礼下午上班时间提着一袋子喜糖出现在科室时,同事们才知道他儿子结了婚,没等大家开口,他直接说:“我们老家有规矩,送礼相当于让他再结一次婚,不吉利!”大家都哑口无言了。而这天,他又连做了七台手术。

刘恒亮的“固执”,让很多人觉得他“迂”、“傻”、“不随流”、“认死理儿”,但刘恒亮说他都认了,因为“如果改变了,那就不是刘恒亮了。”

为病人成了家里的“罪人”

“我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我的家人,在他们面前我是罪人!”刘恒亮深深地自责,“如果按‘以孝为先’作为干部考察任用的标准,我应该被就地免职!人情、亲情,是我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。”

刘恒亮姊妹5人,他是家中的独子,但今年已80多岁的母亲至今仍住在周口沈丘县几间破旧的房子里。不是没钱修房子,而是刘恒亮实在没有时间。老人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,接了几次接不来。而刘恒亮除了每次回家会诊病人匆匆看老人一眼外,近20年,他没有专程回家看望过老人一次,也没有陪老人守过一个除夕夜,没有给老人送过一个生日蛋糕……

刘恒亮太追求完美,对儿子的要求也是百倍严厉,然而他却没有时间为儿子付出一点精力,这样的反差成为了父子感情之间的鸿沟。儿子刘洋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和父亲的关系时说,“有段时间,我和爸爸的关系可以用形同陌路来形容。”刘洋从初中到高中有六年的时间不曾开口叫过他“爸”,两人不得不进行的交流通常都是由妻子当“传话筒”。

说起丈夫,妻子崔喜芝也止不住泪水:“结婚后我没穿过他买的一件衣裳,他也从没陪我出去吃过一次饭,家里的大事小事从来就没管过。为此我恼过、恨过,甚至想过分手。”而如今妻子早已习惯被丈夫忽视的生活。

前几年,刘恒亮的伯父患急性心肌梗死,打电话来,他没能及时赶回去。后来,妹妹的儿子患上尿毒症,作为“主心骨”的他也没使上力,在郑州住院20多天了,作为舅舅他一直抽不出来时间去看望。外甥女结婚,他也没有到场庆贺。

“我的社交是零分,”刘恒亮说,“如果不做医生,我这辈子一定混得一塌糊涂。”刘恒亮说他至今不会开车,因为没有时间学。今年年初,他大学研究生班的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,为了让他加入,同学们先后打了20多个电话也没把他加进去,因为他压根就不会玩微信,也根本没有时间和大家聚会、聊天。

虽然在患者的眼里,刘恒亮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慈医,但在家人的眼里,他却是一位不称职的儿子、父亲、丈夫、侄子、舅舅和同学……不过现在儿子已经理解他了,儿子说:“我知道事业就是他的生命,我打心里支持他!”

为救患者命自己不要命的“傻人”

每年夏天郑州都有热得透不过来气儿的一段时间,可即使刘恒亮热得浑身汗水直淌,他也无法享受空调的清凉。不是他不想用,而是不敢用,呆在空调屋里超过20分钟,他第二天立马感冒。这样的状况,已经持续了好多年。

这些,都是长期在x光下工作造成的。虽然在手术室身穿30斤重的铅衣阻挡了大部分的x光线,但每年数百例的心脏介入手术,让刘恒亮身体所受的伤害依然非常明显:抵抗力降低、容易感冒、脸色苍白、视力下降,身体瘦削,大夏天出了手术室脱下铅衣就得赶紧换上棉衣……妻子崔喜芝说:“他视事业为生命,为了病人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。”

2004年4月的一个深夜,刘恒亮的电话响了,远在300公里以外的正阳县一位医生打来求救电话,一心脏病患者濒危。二话没说,刘恒亮便赶了过去。当地手术条件简陋,也没有x线防护衣,不手术,患者随时有死亡的可能;手术,刘恒亮的身体会受到极大地伤害。没有犹豫,刘恒亮决定立即手术!在x线的直接照射下,刘恒亮将临时起搏器安全地植入了患者体内。

同事说他,满脑子都是病人,离开谁也离不开他的病人,此话同样不假。2006年3月,刘恒亮不慎摔伤骨折,需要打上石膏休息2个月。可术后刚刚过了四天,一位病人慕名来找他做手术,他就又毫不犹豫地拖着打着石膏的右腿上了手术台。手术刚开始时,他有意识地用不受伤的左脚支撑着身体手术,可注意力一集中右脚不由自主地着了地,钻心的疼痛立马发作,可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了1小时25分钟。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,为了方便及时抢救病人,他索性吃住都在病区里。

平时,刘恒亮甚至不敢离开医院半小时的距离,如果副主任出差,他更是不敢离开郑州半步。刘恒亮的手机24小时开机,无论多么疲惫,只要电话铃一响他就来精神。刘洋说:“父亲有咳嗽性哮喘,夜里总是咳嗽的直不起来腰,不能躺着,只能坐着休息。可即使如此,科室里一打来电话,他还是拔腿就走,母亲眼里噙着泪也拉不住他。

这种长期与时间赛跑的日子,让刘恒亮牺牲了绝大部分休息时间,也让他原本就十分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难以承受,他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:“每天往床上一躺,心里总是想今天夜里会不会来电话叫我回去做急诊手术。说实话,有时候潜意识里真希望机器能坏一天,让自己能好好睡个囫囵觉。可一想到生命垂危的患者,又开始担心机器出毛病,生怕一个意外病人的生命就这样过去了。”

多年的辛苦工作和勤奋研究,让他获得了众多奖项,十几年间得到的奖金也有十几万元,但这些钱他要么捐给希望工程,要么作为科研经费,要么通过护士长发给科室医护人员,自己分文未留。

采访时,科里的同事们都说他们都替刘主任“亏得慌”,而刘恒亮却用他的眼神和笑容让大家感受到了他其实“并不亏”。(辛静)

编辑:@郑琦 投稿
  • 报晓风
  •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
  • 掌上信阳微信
  •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
  •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
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
验证码: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。

评论列表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回到顶部

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01201517001
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:1910522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

网站地图